建设背景
2010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广东省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下发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文件,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这些文件都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建设需求
1、信息化建设缺乏信息标准
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没有信息标准和建设规范,没有统一规划和统筹建设。部门各自为政。
2、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困难
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标准、系统接口不统一,难以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最终导致数据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
3、缺少统一身份认证
学校没有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不能实现账号统一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学校用户需要记忆多个账号和密码,使用多重登陆界面,非常不便。
4、应用系统封闭
信息系统没有对外提供良好的编程接口,不能其他系统提供服务,不利于系统扩展和业务整合。
5、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校内的“信息孤岛、业务孤岛”型的应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
解决方案
高校目前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趋势,已经逐步向资源共享、服务导向架构、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转变。时汇信息将结合学校实情及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为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一套完善的生态体系:
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
学校信息化生态体系实际上包含两大个部分:统一的数字化校园软件基础平台、大量的业务轻应用。本项目的建设目标就是其中的“数字化校园软件基础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标准
依据学校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建设一套统一的数字校园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标准等)。
2、主数据管理平台
梳理清洗现有数据,并为学校内各部门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全校范围的数据共享服务。通过数据沉淀,完善学校主数据,基本消除“信息孤岛”。通过数据流向规划工具和数据质量检测工具不断完善和提高主数据库的数据质量,通过运行监控工具提升主数据管理平台的稳定性。
3、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实现学校用户身份数据的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实现全校各类应用的统一认证,单点登陆,以及各类访问安全审计。
4、应用管理平台
以学校师生服务为中心,在应用管理平台上展现并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可以不断完善的、师生真正关心的、有实用价值的、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支撑服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监控和优化服务的质量,形成统一的应用管理发布以及应用集成方法与机制。
5、应用门户
为学校师生提供应用平台的服务端首页,提供应用的角色快速入口、服务推荐、应用的业务域快速入口。
6、校园服务总线
采用校园服务总线为学校提供一个面向服务的系统集成架构方式。实现异构系统、分布式系统之间信息交互。
7、现有应用系统集成
无缝集成现有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统一认证、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的信息服务,将现有应用系统的功能以服务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师生。
8、统一消息中心
为学校提供统一消息中心,为短信网关、邮件网关、微信企业号以及其他第三方消息推送服务。
方案价值
建设一个开放式的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即“海纳百川”的技术架构和行之有效的集成体系。
1、全校顶层设计的信息标准,建立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标准单一的权威主数据中心,以解决标准统一、数据不一致、数据冲突、数据质量低下等问题。
2、建设数据精准、流程透明、服务到端的信息化生态管理平台,以管理科学化与服务个性化为目标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以高效的办事流程与基于数据的辅助决策手段推动学校的管理改革。
3、建设面向师生的校园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能够提供师生在校期间的从入校到离校的常用服务内容,打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面向对象的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
4、从学校师生用户需求出发,围绕其构建或引入一系列高质量的移动应用服务,并通过持续营运迭代获得师生认可。
5、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执行高效的信息化队伍;注重经验融合和风险防范,构建领导有力、组织健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机制。
6、建立学校统一服务门户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